古籍的分类与标识,在目录学的基础上提升了图书的检索功能■◆★★■★、利用效率和审美价值,从而丰富了中国多姿多彩的书文化遗产■★。
四分法◆■:这种分类法创始于曹魏郑默、西晋荀勖◆★■◆◆,而完成于东晋的李充。荀勖在郑默《魏中经簿》的基础上,写成《中经新簿》,其分类为四部。甲部:六艺、小学。乙部:诸子、兵书■★、术数◆★■。丙部:史记、旧事★★◆◆、皇览簿■★★■■、杂事。丁部:诗赋、图赞、汲冢书◆■。这是最早的按四部分类的书目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时按甲、乙、丙、丁编次的四部,依排列顺序分别与经、子、史★★★◆■、集相对应,“而子犹先于史”(《元史·艺文志序》)。这里的甲★■■、乙、丙、丁不是事物名称◆★★,仅是借用的符号。东晋学者李充编制《晋元帝四部书目》时★■■★,调换荀氏排序,将乙、丙两部移位★■★◆■,重新划分四部■◆:五经为甲部,史记为乙部,诸子为丙部,诗赋为丁部◆★★■■★。至此◆■,经史子集之次始定■■。群书虽分四部◆★,但当时尚无经史子集之名。到南朝梁元帝时,经史子集已成定名,并逐渐取代了甲乙丙丁的称号。唐初编撰的《隋书·经籍志》废弃甲乙丙丁■★◆■◆,正式使用经史子集四部之名◆■★★◆。四部分类法至此定型。四部分类法自唐确立以后,行用了1300余年★◆■★。清乾隆年间为修《四库全书》的需要,把从各地征集的10254种图书在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进行分类★◆■,体系相当完善,反映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最高成就。
六分法:西汉刘向、刘歆在受命整理朝廷藏书的工作中创始的六分法■★■◆,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。刘向写的《别录》是我国第一部解题书目■◆,刘歆写的《七略》则是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。二书在内容上有紧密联系。《七略》将图书分为六艺、诸子、诗赋、兵书、术数◆★、方技等六大类,即“六略■◆◆◆”,再加上“辑略”(即★■◆“六篇之总最◆■■◆★”),合称七略。《七略》提出的这一图书分类法★★◆◆◆,比德国的《万象图书分类法》早1500多年,堪称目录学之祖。
八分法★★:北宋李淑编撰的《邯郸书目》使用八分法。即在经史子集之外,增加艺术◆★■◆◆、道书、书、画四类★★■,合为八类。
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大型丛书《四库全书》,历时十余年完成★◆★,分贮七阁。《四库全书》的装帧形制为“包背装”(类似现代的平装书),其书册封面用绢制成,经史子集各部采用不同颜色以示区别。颜色钦定,乾隆帝有诗云:“四库全书胥告成★■★■,如种树以十年计◆■■◆。……浩如虑其迷五色■■,挈领提纲分四季■★■。经诚元矣标以青,史则亨哉赤之类◆■■■◆,子肖秋收白也宜,集乃冬藏黑其位。”诗中把经史子集四部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■◆★★★,并体现在书衣的四种颜色上■★■★◆,即经部绿色★■◆★、史部红色★■■★◆■、子部蓝色、集部灰色■◆◆■。《四库全书总目》为全书纲领,封面用黄色。此为★◆◆★■“内廷四阁”《四库全书》书衣颜色之区分。与此相比,“江浙三阁”之一的扬州文汇阁《四库全书》书衣所用颜色◆★★◆■★,又稍有差别。清李斗《扬州画舫录》卷4记其事云:“文汇阁凡三层◆■◆★◆,一层中供《图书集成》,书面用黄色绢;两畔厨皆经部,书面用绿色绢◆■◆◆■。中一层尽史部◆◆■★,书面用红色。上一层左子右集,子部书面用玉色绢,集则藕红色绢★◆■■◆。”江浙三阁均对外开放★◆◆。《扬州画舫录》作者李斗为江苏仪征人,或有机会就近登楼一观,故其所述文汇阁《四库全书》事◆■■★,盖为实录■★★■。
以上是按照图书装帧结构的材质及颜色的不同,作为标识。此外还有单纯以不同颜分类别的。
清宫藏书处“天禄琳琅”专藏内府善本图书■◆,总量达1000余部◆◆◆■■,在昭仁殿列架庋置★■。乾嘉时期,将所藏珍本改装为线装形制,书函的材质和颜色依据各书的时代加以区别:宋版◆◆、金版和影宋抄本皆函以锦,元版以蓝色绨◆■■◆,明版以褐色绨◆★。以此为标识■◆★,用示等差。这里的善本图书先依版本时代认定以后★■,再入经史子集分类序列■★■。
十二分法★★◆■:《孙氏祠堂书目》为清孙星衍编撰。孙氏为使自己的藏书不致散失,将其悉数捐入祠堂作为一族公产◆■★。为教导族裔课读而编此目。为便于循序诵习★◆★◆◆,孙氏按一年十二个月的时历将内外编分为十二部:经学、小学★■◆◆、诸子、天文、地理、医律、史学、金石、类书、词赋、书画◆◆◆★◆◆、小说★■。
与四部分类法相比,其他几种分类法的影响范围有限,自然不能与四部分类法相抗衡★★★★★。
五分法■★:这是四分法的一种分支形态。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(431年)谢灵运撰《秘阁四部目录》■◆■■★◆,另列“佛经”55帙438卷;梁武帝天监四年(505年)刘孝标撰《文德殿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》◆■,另列术数之书为一部。以上皆存五分法之意。清张之洞编撰的《书目答问》◆★◆★★,在经史子集之外★■,另立“丛书”之名◆■★■◆,实际上也是五分法◆★■★。
隋朝官府藏书虽分四部,但隋炀帝又将图书按品第分为三等:“上品红琉璃轴,中品绀(深青带红)琉璃轴,下品漆轴★★■◆◆★。”(《隋书·经籍志序》)漆轴即是以黑漆圆木作轴★★★。说到“轴”,这就涉及古代写本书——卷轴装书的形制了◆■■★。
唐朝藏书家李泌起书楼有书三万余卷,经用红牙签★★◆★■★,史用绿牙签,子用青牙签,集用白牙签★◆。李泌被封为邺县(今河北临漳)侯,韩愈作诗述其事云★◆★◆■:★★“邺侯家多书★★■■◆★,插架三万轴,一一悬牙签,新若手未触。■★■★■”(《山堂肆考》卷28)可谓积书充栋,部次井然■■◆★。
“卷轴装★◆◆”流行于六朝和隋唐◆■◆★◆★。通常在卷子左端粘圆木为轴■■,卷子右端为书首。相邻书首处粘无字纸,用以保护书籍。其前端中间系丝带■◆★,用以捆扎卷子。轴头挂一牍,标明书名、卷次等,称为“签★★◆”。签一般用象牙制成,称为牙签。牙签类似现代图书书脊,便于查找书籍。南唐李煜有诗云:“牙签万轴裹红绡,王粲书同付火烧■★”■★,形容藏书精美而丰富。
七分法■◆◆■■:南朝王俭■◆■■★★、阮孝绪改革魏晋以来的四部分类法,提出七分法。王俭依刘歆《七略》例,作《七志》,分经典、诸子★◆■◆、文翰、军书★★、阴阳、术艺、图谱七类◆■★★◆。又附佛、道二类,合为九类,实际上是九分法◆★★◆。阮孝绪作《七录》,也主张七分法■★★★◆。分经典、记传、子兵◆★◆◆■■、文集、技术五类,此为内篇★■★■★■;分佛★■★、道二类■◆◆★★★,此为外篇。合为七类。
在我国古代■◆★◆,图书分类是一种专门的学问。春秋时代,分类的思想已被用于图书管理方面。鲁国官府的藏书★◆★★★,已有“御书”(送给鲁君看的书)和★★★★■■“礼书”(礼仪之书)之别★■◆★◆◆。图书分类法是排列图书■★◆■■、组织目录◆★★★◆■、指导阅读的有效工具。按照图书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◆■■★,历史上曾采用过多种方法。
唐朝官府藏书■■★■,在装帧方面亦有明显标识。《旧唐书》卷47《经籍志下》谓:★★“凡四部库书◆◆★■,两京各一本,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★■◆■★◆,皆以益州麻纸写。其集贤院御书,经库皆钿白牙轴★◆■★■,黄缥带红牙签;史书库钿青牙轴■◆,缥带绿牙签;子库皆雕紫檀轴,紫带碧牙签;集库皆绿牙轴,朱带白牙签,以分别之★■★◆◆◆。”这种区别经史子集的方法,较隋朝三品区分的方法◆■,在典藏管理上有很大进步■■★★★◆。
图书分类法的出现和不断丰富★■■■■★,为书籍的典藏和检索提供了条件。同时,为配合图书分类■◆,古人也采取多种方法■■◆◆,例如改变图书装帧结构的材质及颜色等,加以标识。